抑郁症的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
热门测试
热门栏目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
热门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 抑郁症网 >> 抑郁症科普大全 >> 抑郁症原因 >> 正文
冬季抑郁症高发 股票房子手机:现代隐形“杀手”
作者:未知    常识来源:都市消费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8             ★★★   【字体:

  今视网讯 买房买车压力重重、股民情绪随股价起伏不定、朋友反目为仇、夫妻口角不断、父母子女矛盾重重、每隔五分钟就要查看一下手机是否有短信,有的女性像“警犬”一样嗅着丈夫身上有无情人“味”……更有甚者产生厌世愤世情绪,引发一系列恶性事件。
  
  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出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0亿人患心理疾病,87万自杀者中有90%以上与心理疾病有关。针对这一现象,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医师,听取了他们的一些权威说法,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市民能越来越重视和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炒股炒出“急性抑郁症”
  
  江西省精神病医院(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的王主任向记者介绍了有关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他告诉记者,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人们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比如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等等。
  
  采访中王主任对记者说,心理疾病与周边环境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前段时间来说,炒股一直都是很热的话题,许多市民都纷纷加入到“炒股大军”中,但由于股市潮起潮落,炒股也是有赚有赔,有些赔了钱的股民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前来就诊的股民也明显增多了。
    
  南昌市民小李今年29岁,去年8月,小李将积蓄的10余万元准备买房结婚的钱用来炒股,想通过炒股赚了钱后再买房,这样就可以少贷点款,结果小李是“狼没套到却丢了孩子”。10月份后,小李是买什么股票,什么股票就跌。“这些钱都是我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来的,就这样损失了3万多。”王主任告诉记者,小李来就诊时就像祥林嫂一样一直念念叨叨。
  
  经王主任全面分析,小李是典型的应激性心理障碍反应,也就是急性抑郁症。目前,医院通过对患者进行股市风险意识以及投资心态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
  
  市民张女士也有同样的烦恼。她自从去年6月份开始炒股后,由于炒股少赚了钱,心情非常郁闷,老是自责应该早点抛出股票就能多赚点。因为这种自责和后悔的情绪,她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脾气也变得非常暴躁,家庭关系十分紧张。后经家人劝说,来到医院接受治疗。经专业心理医生分析,张女士是患了焦虑症。专家提醒市民,焦虑症的患者不适合炒股,张女士现在应该调整心态,停止炒股。同时,医生提醒投资者,炒股是一项有风险的投资,投资者需要把握正确的心态。最后经过专业心理医生的开导,再辅助一些药物治疗,经过3到4个月的时间,张女士的病情才慢慢得以好转。

  □高考压力导致学生想寻死
  
  高三女学生小邓(女 17岁)即将面临高考的压力,原本勤奋好学的她,越临近高考,就越有抵触的心理,产生了厌学情绪。近4个月的时间里,小邓上学回到家后都闭门不出,上课时也常常坐着发呆。老师发现小邓表现异常后,将她的情况告诉了其父母,父母与她多次沟通都没见好转,小邓就是不言语。父母害怕女儿想不通来“绝”的,便四处打听,“连哄带骗”将女儿带到心理康复中心,接受心理治疗。
  
  在和小邓沟通的过程中,让王主任感到吃惊的是,小邓竟然对生命和死亡的话题很感兴趣。她说:有时候放学走在马路上的时候,我很想让车把自己压死;我想过父母的悲痛,但我也许会带着他们一起走。小邓由厌学到焦虑到抑郁,如没进行及时的治疗而导致抑郁的极端行为,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据专家介绍,人生有四个心理诞生期:出生期、青春期、更年期、临终期。生死期是两极对应,青春期是性能力发生期,更年期是性能力退化期。所以,青春期和更年期是心理问题多发期。尤其是青春期,不但是性能力成长期,也是人格心理的成长期,自我意识综合期,在这期间,有学业压力、父母压力、社会压力,面对各种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做父母的切莫忽略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要强的家长“逼”出孩子心理疾病
  
  小董 (女 10岁 )是南昌某重点小学三年级学生 ,一直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突然之间对学习没兴趣成绩急剧下降,并且在上课过程中伴有眼睛不停眨动半边脸有抽搐现象,但在医院进行检查后却未发现任何病症。在各医院检查都没有任何异常,小董的家人便带她前往精神病医院看精神科。
  
  经过医生与其家人的沟通后,发现小董的妈妈很要强,见单位一同事的孩子样样都好,便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之余参加了绘画组、舞蹈班等训练。小董的舞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绘画却不太好,在绘画培训班上课的时候也经常走神。在和绘画老师交流的时候于是很紧张,便开始不停眨眼睛,时间一长成了习惯。也是由于这些,导致了小董经常性的焦虑、害怕,不愿与别人接触,觉得不如人,加上家长的一味指责,思想压力很大,认为自己得了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看心理问题。孩子的自我认可能力和对周围的辨别能力很差,心理承受力太弱,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认知水平低不易分化,受到刺激后很容易泛化。所以,心理问题易转化为心理障碍,从而引起挤眼、歪头、缄默、退缩等行为。
  
  王主任告诉记者,这些来看病的孩子大多才只有8、9岁,年纪这么小就有这样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作为家长也应该及时地关心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别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在给小董治疗时,医生主要是帮助她慢慢消除紧张,重新树立学习兴趣,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并实施有效的引导,同时对其父母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治疗。

  □都市人常见心理问题——手机依赖症
  
  现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总想折腾出信号;老去看手机是否被调整成了静音状态或者是否自动关机;发现手机不见就急躁不安;睡觉也要开着手机;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把手机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一有空就翻查短信记录;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急着充电;没有来电铃声,也常常要翻看手机,老怀疑漏掉了电话或者短信……这种心理紊乱的症状,就是“手机依赖症”。这种症状已经瞄上了手机一族,尤其是年轻人。
  
  元旦休假期间,在某公司从事企宣工作的宋先生不仅没有觉得轻松,反而郁闷得很。由于工作的性质需要和外界频繁联系,手机便成为他形影不离的得力“助手”,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他人。工作日时手机不停,而在假期半天难得有个电话进来,莫名其妙的失落和烦躁的情绪笼罩着他,好好的长假过得却很别扭。
  
  何小姐也有着同样的烦恼,在金融公司工作有三年了,事业也慢慢进入了起步阶段,所以她工作十分投入。由于她的工作性质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手机成了她最好的帮手。何小姐每天都会接到许多的电话,与客户进行业务联系。何小姐的一天总是在极其紧张的环境下度过。有时回到家也需要忙工作上的事,何小姐养成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关手机的习惯。一次休假时,朋友跟她开玩笑把她手机藏了起来,何小姐竟大发雷霆。后来她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对手机有变态的依赖,于是去看了心理医生。
  
  记者咨询心理医生得知,“手机依赖”只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表现为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因而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疾病,要克服手机依赖症应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思维。专家建议,首先在心理上要对手机依赖症有清醒的认识,不可以任由自己的不良情绪积累。努力重新建立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交际圈子,如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定期与好友小聚,多与家人交流沟通。此外,还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多建立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多读读好书、看看报纸、听听音乐,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心理“有病”切忌“乱投医”
  
  据了解,目前我省有不少所谓的心理咨询机构,但其中一些存着不正规、不规范的现象。面对现存的心理咨询机构良莠不齐的状况,一时间也很难让市民区分开来。如果患有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又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病情很可能会愈演愈烈。
  
  据介绍,一般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咨询师,只持有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其工作是以开导和倾听病人倾诉为主,心理咨询师并没有处方权。
  
  所以,如果是遇到患有重大精神疾病的患者,在一定要通过药物干预的情况下,一般的心理咨询机构是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治疗的。王主任建议广大市民,如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最好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有的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甚至还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心理疾病患者多数有“病耻感”
  
  采访中,王主任告诉记者,大多心理疾病的患者,都有一种很深的“病耻感”,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一种不公正态度所造成的,很多人甚至是“一谈精神病就色变”。其实,很多患者虽然知道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但是害怕被耻笑、被孤立而不敢到医院诊治。有“病耻感”的病人通常会比较自卑,有病也不敢到医院检查,很多人也因此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市民张女士今年五十多岁,她在年轻时就已经患有强迫症,每天早上起来都要不停地检查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以确认是否有人进来过,直到把房间彻底检查完两三遍后才能出门,这种习惯伴随了她近三十年的光阴。虽然张女士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但是却一直不敢对家人提及,怕家人和朋友嫌弃自己有“神经病”。现在张女士退休了,在家中挣扎了很久,才决定到医院接受治疗。来医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辅以药物治疗,现在已基本康复了。
  
  王主任建议,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一定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病症,不要回避,要怀着积极的态度到医院检查。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症,它和身体出毛病是一样的,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就可以康复。有些人由于面子上挂不住,不想去看心理医生,其实这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应及时接受治疗,向医生说出自己的烦恼,让医生给你最专业、科学、及时的治疗,切不可因为面子的问题而耽误了疾病最佳治疗期。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倡导一种文明的风气,给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让他们早日走出心灵的黑暗。

  □冬季——抑郁症发病高峰季节
  
  据了解,所谓季节性情感障碍就是由于季节的变化而产生的迷茫、孤独和忧郁,当记者问道心理疾病和季节是否有联系时,王主任介绍,季节的变化对心理疾病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明显。根据以往医院统计的数据显示,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属于重大精神病的发病高峰时期,另外十一、十二月也就是入冬之后,也是心理疾病发病的高峰季节。
  
  市民付小姐最近老是感觉心慌烦躁、无所事事、坐立不安,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来。王主任介绍,这就是典型的季节性情感障碍,必须及时调适,以防止发生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特别是冬天天气比较寒冷,人体机能都处于低状态,加上活动比较少,就很容易引发抑郁症。因此王主任建议市民应该加强锻炼,多晒阳光,同时注意调节饮食,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和乳类、花生等食物,适度调节大脑和情绪。

  □相关链接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心理体检”查什么?
  
  据了解,目前“心理体检”普遍采用国际公认的量表对被测者进行问答式测试。测试分为智力类、个性人格类、情绪类、亚健康状况类、婚姻家庭类及生活满意度等测试类型,每一类别下都有多个不同的量表可供选择,心理医师会根据回答者的答案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回答者是否患有心理疾病。

  国际心理健康标准

  ●身体和心理上的完好状态;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

  ●调整个人认知方式;

  ●理解个人心理特征;

  ●分析个人行为习惯;

  ●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周斯文 付美玲 韩长明)


更多精神科医生原创抑郁症科普文章,欢迎扫码关注抑郁症公众号(yiyuzheng037),欢迎添加周医生个人微信zhoushaoyu036。讨论交流或更多服务推荐一个抑郁症病友家属社区,微信公众号搜索一路奔跑(dba120)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我是周绍宇,只想把快乐还给你!

                                 微信订阅号:yiyuzheng037         

分享到:


你可能还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常识录入:master    责任编辑:master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常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4006-4017 版权所有。本站是科普 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的治疗等精神科常识的网站。中华抑郁症网,只想把快乐还给你!